毫無疑問,TWITTER屬于WEB2.0陣營,它是以用戶個人為出發點,SNS為內在動力,開放為擴張手段的新一代網絡服務。但是,它和FACEBOOK和MYSPACE的切入點不同,具有自己的創新。簡單地說,TWITTER的創新可以歸納為6個字:動態,移動,廣播。
動態----TWITTER首頁一語點破自己服務的核心:WHAT ARE YOU DOING? (你在干嗎?),它是為用戶之間提供實時動態消息的平臺。如果拿它和FACEBOOK的服務核心----朋友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共享----相比,TWITTER的焦點更集中,更簡單,更突出,也就是只服務于此時此刻的生活,過去的,將來的,連續的,復雜的生活都不在視野之內。應該說,對相當一些網絡用戶來說,生活的興奮點的確就在現在;對幾乎所有網絡用戶來說,與朋友間進行實時動態的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。所以,TWITTER用非常簡單實用的辦法提供了朋友間實時動態信息溝通的平臺,是它的一個創新。
移動----TWITTER的一大聰明之處就在于既然是解決朋友間實時溝通問題,就必須依托手機為主要服務平臺,因為人們和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大大高于和PC在一起的時間。為此,哪怕做出很大的犧牲(例如,信息不能超出140個字,基本服務就一個,其他放到開放平臺去)也在所不惜。利用手機進行服務的網絡公司不少,但他們的服務多數很難看出利用手機的必要性,好像只是說手機既然可以利用,成本也可以承受,何樂而不為?就其服務本身看,沒有非用手機不可的說服力和吸引力。TWITTER的聰明就在于把PC平臺和手機平臺連接的很自然,手機成為首選平臺也很自然,不用去教育用戶,因為服務的性質決定如此,不這樣就享受不好這個服務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TWITTER可能是網絡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基于手機的基礎性互聯網服務。短信,藍莓,即時通訊,手機搜索等等要么不是互聯網應用,要么是從互聯網移植擴展出來的,不像TWITTER這樣本源就是基于手機平臺的互聯網服務。
廣播----這里不得不聲明,這點認識不是我兩年前就有的,或者說認識的不清楚,的確是最近才弄明白的。TWITTER做兩年多了,一直不溫不火,增長一般,為什么最近幾個月突然象火山一樣爆發?可以找到一些技術理由來解釋。例如,它去年新融了資,據說不少(3000萬美元?),所以市場費用可以大幅增加,聘用市場公關高手操刀推廣。有個什么過氣女明星MOORE的老公(不是原裝老公),自己也是個二線明星,出來大肆推廣TWITTER,說什么和CNN比誰先有一百萬粉絲。這人很奇怪,英國那個草根歌唱家SUSAN大嬸的走紅,好像他也是推手之一。估計是本行混的不行了,簽約哪個公關廣告公司,專門為客戶起哄,自己分量不夠就把老婆也綁進來。媒體也好像約好了,同時發現新大陸一樣,一會說TWITTER是下一個GOOGLE,一會說是SOCIAL MEDIA的典范,一會說是產品推銷的偉大平臺。估計都是拿了錢的職業喇叭,拿了標準說法寫稿。其實這不能算創新,事件營銷我們中國網絡業一點不比美國差,甚至青出于藍也未可知。拋開這些不談,問題在于為什么其他公司這么干就沒什么反應,而TWITTER這么干還真管用,用戶雪崩似地增長?一定有什么內在道理。
以我對WEB2.0的認識,一直到FACEBOOK,大家解決的比較好的是個人與個人間的溝通問題,而在群組層次和公共層次上,SNS機制不太管用。如果用我過去介紹的2.0魔方看,在個人層次服務模式比較豐富了,比較管用了,但在群組層次和公共層次,大家都還沒摸索出比較好的方式,有效地進行一對多和多對多的溝通和互動,甚至有意無意地排斥在WEB1.0時代就很成熟的廣播形式。不是自我辯解,我兩年前沒體會出TWITTER在這方面的妙處,是因為它那時也和FACEBOOK一樣,只專注在個人層次上進行服務。直到最近半年左右,TWITTER血脈大通,不再把從人出發簡單定義成從個人出發,這個人可以是名人,可以是公司,可以是媒體。配上相應的平臺機制,它就成了一個萬能溝通平臺,可以一對一地朋友談情,可以一對一萬地忽悠粉絲,還可以一對N地推廣產品,傳播新聞,當然前提是被傳播者自己選擇接收。以此推論,TWITTER就演變成了一個個人化,個性化的實時動態信息接收平臺,填平了1.0和2.0之間的鴻溝,重新定義的網絡廣播的服務模式。
動態,移動和廣播這三個東西,單拿一樣好像業內早有對應的服務。動態早有即時通訊,移動早有短信,廣播早有門戶。但把這三樣放在一個平臺上,嚴絲合縫,渾然一體,TWITTER是第一個。所以,它能火,既有戰術的道理,更有戰略的道理,那就是創新的市場效應。雖然這效應在我們這個急功近利的產業看來時間長了點,第三年才火,但大創新必然是大器晚成,一推就火的沒有好東西,沒有生命力。
版權申明: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發郵件至web*lianmeng.la(請把*換成@),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,謝謝!
特別注意: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,本站所提供的圖片,代碼,設計作品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